李德仁:测绘遥感领域里的璀璨星光
浏览量:0发布时间:2024-06-24 17:39:38

人物档案

李德仁,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泰县溱潼。他是测绘与遥感领域的杰出学者,集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、国际欧亚科学院、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于一身。在地球空间信息学领域,他成果丰硕,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、何梁何利奖以及国际上的多个重要奖项。

 

作为中国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,李德仁院士长期致力于地理信息系统(GIS)的研究与应用,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丰硕成果,还培养了众多GIS领域的专业人才,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 

他,是一位杰出的学者,也是一位辛勤的教育者,更是一位创新的科研领导者。在学术领域,他不断探索,勇于创新;在教育战线,他培养人才,传道授业;在科技前沿,他推动创新,引领发展。他,是我国著名地理信息科学专家——李德仁院士。
 
6月24日,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,李德仁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。
 

意外结缘测绘专业

 
在广袤的科学领域,拥有既定航线的探险者可能会因为某个意外偏航,进而开启一段充满未知与奇迹的探索之旅,最终发现新的大陆。
 
1957年,17岁的李德仁在填报高考志愿时,最想报考的是数学力学专业,准备将来研究火箭。但一番思考和权衡后,他顺手将航测与制图专业选为自己的第八志愿。命运的齿轮就此开始转动,李德仁意料地被刚成立一年的武汉测绘制图学院录取,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。自此,李德仁踏上了测绘专业的学习之路。
 
大学6年里,李德仁时常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,不仅学业上成绩优异,还极具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。他曾仔细研究老师出的试卷、专家编的教科书,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,勇敢地挑出其中的错误。他的这种特质,引起时任院长王之卓教授的关注,更是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985年2月,李德仁以全校有史以来最高分获得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
 

解决世界测量学难题

 
1963年,本科毕业后李德仁进入国家测绘局第二地形测量大队任研究实习员,后来还做过工人、炊事员,当过技术员。1978年,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,时年39岁的李德仁毅然决然地回到校园继续学业,师承王之卓教授。
 
1981年,李德仁以全优成绩获得硕士学位,随后赴德国进修。期间,他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,针对当时西方学者在发现和消除粗差的倾向性方法中存在的不足,推导出了一种比丹麦法更具优势的新方法。这一创新成果在国际测量学界引起了轰动,被称为“李德仁方法”。在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,他又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毅力,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业。此外,他还成功地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,为测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 

助力中国测绘遥感腾飞

 
学成回国后,李德仁怀着满腔热情和报国之志,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测绘遥感领域的研究中。1991年,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同年提出“3S集成”理论,获得了国际认可。1994年,他主持完成了“GPS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的试验研究”,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“资源三号”,开启卫星测绘地理信息新征程。而由他主持开发的三代地理信息系统软件,目前广泛应用于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。近年来,李德仁提出将各类卫星组网,实现通信、导航、遥感一体化,并开启“珞珈”系列科研卫星任务。2024年5月21日,“珞珈三号”科学试验卫星02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,他提出以200多颗卫星组网的“东方慧眼”星座计划也取得了重要进展。
 
在李德仁的引领下,我国测绘遥感行业摆脱了以往的落后局面,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
 

勇赴防疫救灾第一线

 
2008年,汶川发生大地震。抗震救灾过程中遥感卫星的缺失,导致人们无法第一时间获取灾后信息,也不能为救援人员提供更多帮助,这成为李德仁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。紧急关头,他请缨赶赴汶川,带领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,对唐家山堰塞湖地形进行了扫描,运用航空遥感获得堰塞湖水位、水流流速、压力等详细数据,完成了最精细的三维数字高程模型,为正确处置险情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 
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考验了全人类。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,李德仁再次挺身而出,带领团队迅速投入到抗疫战斗中。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,对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、深入、精准的评估。他们的研究为医院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,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 
直面疫情和灾害坚持赶赴一线,李德仁所展现的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担当,更是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责任感。
 

育英华桃李满天下

 
如今85岁高龄的李德仁院士,依旧保持着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活力。“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”这句他常说的名言,不仅彰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,更是他一生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的写照。
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,他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,还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。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,悉心指导着每一位学生。在他的精心培养下,已有200多名博士走出校门。其中,不乏像邸凯昌这样的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人才。
 
67年前,那一次看似不经意的选择,开启了李德仁与测绘遥感长达一生的不解之缘。一路走来,他以自己的智慧、勇气和毅力书写出一篇篇浓墨重彩的华章。他的这种坚持和奉献精神,更是成为无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榜样,激励着他们在科学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,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来源:网络(侵删)